饶宗颐先生谈“琴诗书画”|访谈录
饶宗颐先生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古人治学,琴棋书画都有很大关系,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熏陶。我对书画的兴趣在很小时候就被父亲培养起来了。现在家庭教育的断层,很难使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国学熏陶方面几近于零,很可惜。”
这样的遗憾,今人大概很难弥补了,幸好还可以听听前辈大师的讲述。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篇饶先生关于“琴诗书画”的访谈。
♪
琴 Qín
访者(陈韩曦):“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的象征,古琴清和淡雅的品格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不知道您现在还弹不弹琴?
选堂(饶宗颐号):年纪大手指不听使唤,没弹了。但我坚持写书法,就是想让几个手指灵活。
访者:您学古琴是拜谁为师?
选堂:容心言先生。我向他学习古琴指法,开始对古琴艺术渐渐入迷。我搞音乐史,很大程度出自我对古琴音乐的挚爱。
访者:您家里有几张古琴呢?
选堂:有五张古琴。其中有一张是北宋郭祐之所藏之“万壑松”琴,为了它我还谱了一首诗来咏它。
周密《浩然斋视听钞》载北方名琴条,有金城郭天锡佑之“万壑松”一器。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京师名琴条,亦记郭北山天锡新制“万壑松”。此物现归于余。每于霜晨弹《秋塞吟》,不胜离索凄黯之感,爰继声白石道人,为瑞鹤仙影云。
冰弦漫谱,衡阳雁西风野日萧索。草衰塞外,霜飞陇上,两三边角。江波又恶。况憔悴征衫渐薄。似声声、黄云莽莽,嘶马度沙漠。遥想京城里,裂帛当歌,索铃行乐。云烟过眼,算而今、轸摧髹落。尚有知音,隔千载、重为护着。寄悲哀、万壑竞响许梦约。
访者:这“万壑松”琴现存放何处,我可观赏一下吗?
选堂:它存在潮州学术馆里,您有空可去看。
访者:从许多历史照片可看到您在弹琴时神韵优雅。近日中大的姜伯勤先生见您昔时抚琴的情形,他随即置琴学艺。他说:“弹琴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饶宗颐(雕塑),纪峰
选堂:“琴”既为治心之具,故有人把古琴从正面与儒家性命之理相联系。《琴余漫录》又论“学琴之益;善弹琴者借为养性、调气之用,非以悦他人之耳也,足证琴学为有益身心性命之学,琴音远而身长,与弹者呼吸息息相关,是为有益性命,则弹琴可以延年。”
访者: “琴”有“琴操”之理论,什么是“琴操”?
选堂:“琴”即为士人阶层的乐器,又有琴德、琴操之理论。到了魏晋则多喜称操。这时“操”的解释,却由儒家的意义变成法家意义了。
访者:琴又有五种士操,具体指什么?
选堂:言琴有五种士操,分别配以五音:宫、商、角、徵、羽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宫为德士操,徵为儒士操,角为道士操,商为隐士操,羽为黄门操。
访者:“黄门操”是指什么?
选堂:五种分类都不相干,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黄门操。黄门本事汉代中官,这在明代地位尤为显要,明代的宦官(太监)大多懂琴,甚或教琴。宦官弹琴意在窒欲修身,基于上述的道理,所以才有所谓黄门操,其取义可想而知。
访者:琴被古人评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仍为中国音乐的灵魂。
万壑松琴,故宫博物院藏
选堂:道家无为的最高境界,是涤去心中的污积,而获得正灵,像佛家之正道中的正定,这种“练心”的作用,相信对心理卫生有很大的贡献。琴的教育,在禁止邪欲,完成士操,即是“自制道德”与“自顾情操”的功夫。琴音可令人达到和谐境界,古琴在这方面更尽了很大的力量,所以对于琴音的了解,正是一种精神享受。
访者:“文以载道”,琴能否也载道?
选堂:古琴和中国哲学的关系,可说是“扣其两端”。中国人好言道器相融,琴是器,哲学是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从“琴”到“道”过去一般文人的老调儿是“文以载道”,其实琴亦是载道的东西,“琴道”是很广大的。琴之为道,于儒、释、道三教都有密切关联。
访者:古人钟爱的古琴起源于何时?
选堂:古琴这种乐器,在古代是士阶层经常拿来作修养用的。琴瑟可以“乐心”,琴是极有帮助于修身之功用的。琴的起源,传说谓帝后生晏能,晏能是为琴瑟。
琴余漫录部分
访者:1999年10月,您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发表涓子《琴心》考,讨论乐教“和谐来历”;2001年11月您在北京大学100周年纪念会发言提出“天人互益”以实现社会和谐。这与您研究琴学相关,那么“琴心”究竟指何物?
选堂:古人很喜欢说“琴心”。精于琴者,闻琴声便可以明对方的心理。琴心有悲心、思心、怨心、慕心之别。善琴者,闻声有如窥镜,可以照见内心隐微之处,可由琴音以反映人心。以琴治心,古人谓之“琴心”。道书以琴代表和谐境界。
访者: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我国的古琴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中。
选堂:这是对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的一种保护。
♪
诗 Shī
访者:在潮州,人们仍至今津津乐道您6岁的一件逸事。当时城内有文坛老宿以潮州特产“姑苏香腐”出谜,征集唐诗一句。听说当时您立即答以“吴宫花草埋幽径”,语惊四座,您“神童”名起于此。您小孩时和过诗,现在还记得吗?
选堂:有一句为:“下白下,上上海,海上游兴,下白下”,意思是在上海旅游,没有在南京好玩,几个上字几个下字,中文很有趣,同一个字里有名词和动词,我对了一句“来飞来,回回雁,雁回还思,来飞来。”(飞来峰和回雁峰)。
访者:(鼓掌)教授,这是您几岁对的?
选堂:做小孩时对的,约10岁。上联只用了下白下,文学的味道还不够。我写诗的年龄应该是8岁,而且写得不少。16岁(1932年)那年,父亲去世,我心情十分沉痛,世间生死别离我很早就经历过。为悼念父亲,我作了《咏优昙花诗》。序曰:“优昙花,锡兰产。余家植两株,月夜花放,及晨而萎,家人伤之,因取荣悴无定之理,为诗以释其意焉。”
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
夜来弧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用兹夕。
访者:您小时候居住的“天啸楼”,这个名字与诗有关联吗?
选堂:唐王维有首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共26字,长啸是口技,我父亲不会啸(吹口技)。
访者:您会吹口技吗?
选堂:我不会,这须用气力,声带的震动,很吃力。“天啸楼”是天啸,而不是人啸,是天的气力,是天上在啸,这样更大。我做小孩时还写了一副对联,冠首“天啸”:“天涯久浪迹,啸咏忆儿时”,我几十年在外面流浪,走遍东西南北。
访者:在您13岁(1929年)时,“天啸楼”建成后不久,您的父亲又辟建“莼园”。“天啸楼”共有三层,饶老先生居住最顶层,把书室命名“书巢”。当时您和您的祖母一起居住在二楼。
选堂:我父亲写有一篇《莼园记》,它的重点在于论述“修身为天下国家”的道理。父亲曾是上海法正大学的学生,也是南社的成员。
访者:饶家宅院缘何命名为“莼园”?
选堂:《诗经》有“思乐畔水,薄采其茆”句,茆就是“莼”。其用意:特别告诫后辈子孙应“立身处世,以学为本”。莼是后人的鞭策,也是儒家的理想。
访者:莼园中的一景“画中游”,您撰书的楹联,虽历经岁月,但今仍清晰,上联是: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下联是: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楹联是在几岁时写的?
选堂:应该是14岁所作。我最近又重书这副对联,交由潮州学术馆收藏,有空你去看看,很有意思。我20岁时,已写有一本诗集,叫《弱冠集》,现在遗失了。我在金中教书时,写有几十首诗。当时金中迁校于凤凰山,我只教了一年,写有一本诗集,叫《千仞集》,用贾谊《吊屈原赋》中“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习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的词语,后来该集换名为《凤顶集》,我还用了一个叫凤凰山瑶的号,但这些都因战乱丢失了。
访者:为什么叫“千仞”?
选堂:古人八尺为“一仞”。“凤凰射于千仞之上”,我选“千仞”二字,但凤凰无“千仞”,是“夸张”,指“高”的意思。
访者:听说你为“屎”写过赋,为“睡”写过诗。
选堂:是的。“屎”赋是1939年5月潮州沦陷时写的,是时见饥民抢拾马粪,洗后而食,心中十分悲戚,故撰写《马矢赋》一首。我小孩睡眠很少,每天凌晨三点钟就起床,十多年都这样,但精神很好。记起在11岁时我写了一首叫《作诗》的七律诗:
灯尽目眬倦欲眠,一行一字尚流连。
睡时积欠以千计,诗境独游垂十年。
不学后山卧草盖,颇思张藉啖焚笺。
为诗终似为文苦,月胁天心费出穿。
“后山”是宋朝诗人,叫陈后山,他写诗总在草丛里,效仿张籍。张是韩愈的弟子,他总把稿纸烧后再冲水食下,写诗就像写文章一样艰苦,作文章要穿天心,要穿心出月胁。读书很辛苦,是苦行;做诗更苦,所以叫苦吟。
访者:您丰硕的学术艺术成果,是靠牺牲睡眠、靠勤奋来的。
选堂:我最近写了两句:书成非隶非草字,善作半醒半睡人。过去睡不够,所以现在要补眠。
晖
集
访者:这又是您的一种新境界。《清晖集》里面收集您1420首诗词,但里面几乎没有青少年时期的诗词。
选堂:我青年时代的诗词,多数散落不知去处。当时写的诗词有两类:一是学杜甫的《北征》《三吏》等,因为当时国难当头,悲愤有感而发成为诗。一是爱情诗,都十分精彩,但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访者:您16岁时作的《优昙花诗》于1934年发表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第11期。
选堂:16岁时,我已经满口的诗文了,诗发表后,就有许多老先生和的诗。中大中文系主任古直说我的诗写得不错。他说:“陆机二十作文赋,更兄弟闭门读书十年,遂名满中朝,吾其勉之矣。”他勉励我。
访者:古直先生把您比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的陆机,他独具慧眼。
选堂:古先生还写信给我要我专做法魏以上的学问。刘三、蔡守等名流与我都有书信交往,他们都不晓得我是十六七岁的青年。用古人说,真是结交多老苍。
访者:那么,诗有“诗法”吗?
选堂:《沧浪诗话》谈诗,认为诗法有五个要点: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而诗的极致是入神。五法之中,以音节为最重要。因为诗如果没有音节,便不成诗。体制是诗的形式问题。格力、气象、兴趣几点很抽象,不易了解。
访者:请您讲一下对诗的认识。
选堂:我认为中国诗大概不离“事、景、情、理”四个要素。离此四者不可以成诗,四者之中,中国诗特别重视写“景”。历来的诗词大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离风、花、雪、月。
访者:“抒情诗”大家都比较喜欢。
选堂:至于抒“情”诗,古人是归入言志一类的,故先有言志一类的诗,其后再由“言志诗”分出“抒情诗”。
访者:古代在何时才常出现“抒情诗”?
选堂:汉人把情和性分开,以性来控制情,使情来就理。直至建安时期,情性问题才没有这样严格分别,才有正式的抒情诗。
访者:诗有什么表现方法?
选堂:诗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长期以来,在传统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是以景造情,所谓“触景生情”便是了。
访者:“说理诗”的失败是因为正面说理成为障碍,是否有根据?
选堂:诗障有两种:一是理障;二是事障。“玄言诗”是理障;与大谢同时的颜延年诗则獭祭事类太多,属于事障。
访者:怎样才能消除这种事理障碍?
选堂:欲救此病,则可将理融入情、景之中,或写理于景(物色),或以物色拟理,或独言“物”而不讲理,将理消融在物色里面。
访者:诗词怎样才能生动并吸引人。
选堂:纯理则质木,得趣则有韵致;理上加趣,成为最节省的艺术手法。加入典故能增加趣味,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不用典故,但是如果诗完全不使用典故,则不易生动,因典故可以增加趣味。中国人不爱正面讲理,凡见正面讲理的诗便觉讨厌,就是因为说理诗缺乏理趣的缘故。
访者:1918年胡适写了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这是中国新诗的发端。
选堂:我写过一首白话诗,是唯一一首。
访者:收在哪一本书?
选堂:在《清晖集》里,有季(羡林)老写序。
访者:1963年您游历锡兰、缅甸、柬埔寨、暹罗四国时创作这首新诗。
选堂:我去安哥窟之后写成这首诗,诗名叫“安哥窟哀歌”,“一只暹罗的船,正朝向着帝门岛驶去,那里据说是巴比伦洪水时代沉沦不去所剩下来的陆地。”
访者:您好像不写新诗?
选堂:是。这首是尝试。这首诗由来,是学一个美国人。他是个诗人,拿过诺贝尔奖。有一首诗中国人译为《荒原》,大概讲战争的残酷。
访者:是不是把诗变成意浅而易读?
选堂:是。你看,我这首诗“在无垠与有限之间,在羯摩与达摩之间,在⋯⋯之间⋯⋯生命只是一团⋯⋯”这样把诗变得平易,松弛。
访者:羯摩是什么意思?
选堂:羯摩是行动、行为意思,达摩代表法,意即在行为与法律之间。
♪
书 Shū
饶宗颐 楷书“佛光普照”
访者:在北大汉学会期间您提出中国最有魅力的是文字,尤其是书法,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成。
选堂:法是人的一种修养,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书法,书法是人的性格、学养、世界观的综合表现。
访者:在书法学习上,您临过许多帖,学过许多派,您说自己是“无家可归派”,此话在哪里讲的?
选堂:此话是在日本讲学时,对日本友人讲的。
访者:我有您的碑帖作品17张,里面有各式书体,您的每一幅作品中,我不断体会书于书之关系,学习您的章法。
选堂:一纸一幅之间,字与字之关系非常微妙。着字处为笔墨,无字处为空白。空白处有它的空间位置,其重要性不在有字的笔墨之下;有字处固重要,无字处也一样重要,能在无字处下功夫,即能够体会到“布白”之美。
访者:在一张宣纸上“布白”,功夫应放在哪里?
选堂:长条每每书写两行或两行半,每行的起点可以齐整,但最终点必须参差不齐,以免呆板。布白功夫即从无字处的布置来处理它的空间美。
饶宗颐 隶书五言联 德从宽处积,福向艺中求。 出版:《联意书情·饶宗颐对联书法作品选》P71,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
访者:营造书法的空间美有何秘诀?
选堂:没有秘诀,关键在于积累,日积月累而成。空间美由行气所构成,行气要先看每行之中,字与字的距离,次看行与行间之距离。有一要点:字密则行要疏。疏密与文字书写时用笔的轻重疾徐正形成旋律之美,犹如音乐变化起伏的节奏。
访者:看教授的书法就有这种感觉,特别是您书写长卷,是以“激昂青云”的心态在抒发书写的技巧。
选堂:书写长卷,纸在空间上的无限,正好投入写者精神的无限。这是中国艺术上空间美的最具特色之处,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博大处而不可限量的核心部分。
访者:我看教授写字到最末一笔都有自己特点,是这样吗?
选堂:这是我在收笔。写字有“永字八法”。
访者:一些人仿字,如仿赖少其等的字,就无法做到这样。
选堂:缺少这些,有时我并不是故意,但气已到。
访者:喜欢书法的小孩说,您书法的横写这一划是新疆人的“胡子须”,特别好记。
选堂:(笑)有人写到最后,平平,无力,这是我在收笔,住与停顿,是写字这个气,像“番仔胡须”(过去对外国人的称呼),应提起,否则就无用。
饶宗颐(1917~ ) 书赠傅汉思、张充和《和杜甫<秋兴八首>》
访者:看您的书法作品,我们感受到一种沁人心扉的“书卷之气”弥漫其间。
选堂:所以必须讲究这个气,是去俗气。你看我写这个“海”字,这三划这么大,大家不敢这样写。
访者:教授的画也与人不同。
选堂:我画画与其他人不同,如画得太熟就变青了,无法去解说。像食橄榄一样,苦甘;像黄山谷这些人一样,写诗,画画要有青、涩的原则。所以韩愈看不起王羲之,说是俗书。
访者:学习书法,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吗?
选堂:是,但是每个人又有不同,是灵性不同,有些东西是先天决定的。
饶公写字照
访者:您在写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去创新,去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选堂:是,这一点我是与人不同。
访者:金农您认为怎样?
选堂:金农体没有流俗。
访者:是脱俗、大气。
选堂:扬州“八怪”都求脱俗,诗与文学功夫最深的是金农,郑板桥还不及金农。
金农书法
访者:国内赖少其原来是学习金农体。
选堂:他在安徽时我曾去他家里,少其的收藏有好物件。
访者:颜柳并称为历代书法楷模,启蒙时代您临的是他们的帖吗?
选堂:我从儿童时候已开始写书法,6岁时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裴将军》大字、小字;7岁学写柳公权的《玄秘塔》,8岁写蔡梦香的书体,后写宋人的行草,后来写北碑来增加骨力,12岁跟老师杨栻学画,主要是学任伯年画法,柳公权的楷书中的《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在法国巴黎我亲眼看过《玄秘塔》的拓本,是唐朝物件。
访者:拓本是从何处流到巴黎?
选堂:拓本是从敦煌流出来。我是学颜、柳两体,后来就写张猛龙、爨龙颜等北碑,接着对汉字字体进行研究。从甲骨、竹简、木简、敦煌写卷等吸收养分,融会贯通,写出一个自己书法的面目。
访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饶体。
选堂:可以这样讲吧。
访者:渊博知识,特别是对古文学、古典书法的深入探究,您能随心地把玩书法这门艺术,许多书体您都能将其写成“心境的书法”。
选堂:书法不能局限在视觉艺术这反面,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在书法背后蕴藏的生命精神。
访者:您在《蔡梦香先生墓志铭》中言及他的书法:“自擘窠小楷,波磔点画,靡不殚究,若有神鬼役其指臂,而执笔之法屡易,老而日新,自出机杼,俯仰今古,无当意者。晚岁所书益奇,而解人益不易得矣。”从这段话可见蔡梦香先生书法造诣深厚,影响很大。
选堂:他是一位擅长诗书画的逸士,他的书法取法北碑。却用行草书写,奇逸而苍劲,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其书法境界高远。他是我父亲的文友。《天啸楼集》的封面及扉页系其所题。
蔡梦香先生题《天啸楼集》
访者:他与您是否父交子往?
选堂:是的,他这个人的生活跟他的名字一样。一生离于梦者仅十之二三。他是一个十足奇逸的人。他是一个清贫文人,外出旅行时,随身所带的小葵箱里除几件衣衫外,里面有一纸,写道:“处士讳梦香蔡公之墓”,这张墓碑文随他浪迹天涯,对这离奇的事他笑说是“自己的身后事自己先做,免得今后麻烦人”。
访者:在您旧居参观时,看到墙上的砖头刻有各种碑体,是用来装饰还是用来临摹?
选堂:两者均有,小时我生活在一种触目皆宝的环境里,你所砖头上的字就有郑润(雨亭)临元刻本古帖的字体。我十多岁已和书界名流刘三、蔡守有书信往来,和他们交流书写见解。
访者:小孩写书法是临好还是描好?
选堂:应选写帖后写碑,不能写得太像,打好基础,以后才变,练好横、竖各笔划。
访者:学习书法有什么窍门?
选堂:颜真卿的老师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访者:曾见您书汉简体的“天地纲纪,各有分理”,此幅书法奔放中带沉厚,参入了唐代颜真卿楷书笔意来作隶体,其内容是来自新出土汉简中的一篇文学作品,该作品叫《神鸟赋》对吗?
神鸟赋
选堂:对,近年在山东、江苏接界处出土一块简册,里面有一篇赋叫《神鸟赋》,里面有这两句话。书法界对此简册十分重视,对其书法大加赞扬。我通过考证,发表了一篇文章《〈神鸟传(赋)〉与东海文风》。你看到的匾额就是我写他的字形,一般人不知道,研究汉简的人才知道。
访者:我收藏柳公权的旧拓本,也经常看,不知哪种字帖最好学?
选堂:最好的字帖是日本二玄社印的,整套,做得非常好。
访者:现在难找。
选堂:日本很热爱书法,喜欢收藏好帖,现在,我们的出版社水平也有提高,但还不如二玄社做得好,他们非常讲究,一点都不马虎。
访者:中日文化交流甚早,中国的书法何时传入日本?
选堂:中国书法传入日本,似乎可追溯至东汉时代。
访者:您对日本友人西川宁先生的法书颇为欣赏。
选堂:他写法书特出风格,笔势驰骋,凌厉无前,令我最惊讶的是西川先生所写的“古文”,用字的恰当,行笔的遒劲,可当得起“雅健”二字,非深于“义法者”,不易辨别。
访者:您什么时候与他相识?
选堂:我从日本书道权威杂志中认识到西川宁先生,衷心向往已久,一直到1980年8月才有机缘和他见面。我深觉有幸地能够有一度在他家里欣赏过一些瑰宝唐本《说文》,至今犹回旋在我的脑海中,永不会忘记。至于清代丁敬身、邓石如以至赵之谦等名家的精品,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更不用多说了。
♪
画 Huà
饶宗颐 江渚秋色图
访者:人类很早就懂得用粗线条来表现物的神态,这是否意味着绘画的开始?
选堂:人类审美观的发生很早,谈史前艺术史的人,每把绘画的起源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原始绘画,也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访者:我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是《灌鸟鱼石斧》图,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美术成就。
灌鸟鱼石斧
选堂:那时候的院士人已能摹仿动物的形态,再加上雕刻或彩绘,一般都承认他们是最早的画家和雕刻家。
访者:中国绘画有没有始祖?
选堂:图画的制作,起源于对自然物的摹拟,是人类智慧的共同表现,绝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的单独创造。清朝人编辑的《画史汇传》,错读《穆天子传》,说有一个人叫“封膜”的,是中国作画的始祖,那是极端可笑荒谬的。
访者: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直截了当指出用笔的重要性,这可谓一针见血。
选堂:从张彦远的理论,书与画同源,必须从“用笔”方面着力,这是中国画的特色。张彦远发挥得十分透彻,可见书法的训练,自然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功夫,以笔的线条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饶宗颐 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访者:您的绘画作品,元气淋漓,可以用“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来形容,您这种率性随心,是才情、学养、阅历和功力的综合体现。
选堂:实际上画面的安排,完全出于画家运笔的习惯,每个画家到了相当造诣,他就有掌握自己与众不同的手法和驱役这特殊的手法的摹写造化各种事物的出神入化的伎俩,各自特备风格的形成,即由此奠定。外界宇宙的客观形象,只是画材而已,主观部分是个人的宇宙,包括画家的个性、学养、心灵活动等等的总和。作为画家自身构成他的突出而与人不同的成因,可说是画中的“我”。
饶宗颐 山水
访者:怎样才能做到画中有“我”?
选堂:“我”的追求和“我”的表现在笔墨交融之下去进行创作,但表现的手法因人而异,还是有差别的。个人宇宙酝酿、形成,好像掘井,才有“中得心源”的可能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只懂做“外师造化”一类写生旅行的工作,纵有收获,只是表面而已。
访者:画画怎样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
选堂:“疏”与“密”,好像是不同的两面,其实正是相辅相成。从作画的功夫上言,必先能密而后疏,密是疏的基础。在构图上论,疏、密随心,因境而异,疏密本无定则;有时可以极密,密中有疏,同样地亦可以疏中见密。
访者:这是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经营画作的方法。
选堂:是。近时的画风,由于喜欢追求现实的缘故,有时不免过于求密,画面堆砌,往往和图案设计配合得太紧凑,对于线的表现尚未做到理想的地步,正如钱选所说:“愈工愈远。”如何去补救它?是很值得我们去寻思和体验的。
饶宗颐 赠傅汉思、张充和夫妇作山水
访者:画是无言诗,诗是能言的画,诗画二者关系是这样吗?
选堂:是。天下有大美而不言,能言之者,非画即诗,画人资之以作画,诗人得之以成诗;出于沈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访者:同一首词在画作上题了多次,这种重复会不会给人以流俗的感觉?
选堂:我们可以体会到有时亦要借重“词”来充实画的内容,来增加读画者在联想上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不惜把一首好词一题再题,这说明画和词也有彼此相需的密切关系。
访者:古代画家一词多题的情况多吗?
选堂:1972年我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当教授时,曾参加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画竹特展,见到两幅文徵明绘的朱竹,用高启的诗《水友吟》,前后两次用同一首诗来作为他所绘朱竹的题句。可见他对这一首诗有极度的爱好。这首诗已载入他的诗集《扣舷集》中。
饶宗颐 红衣罗汉图
款识:世传禅月大师所绘罗汉,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槁项,见者莫不骇瞩。无为杨杰题师真堂句云定中传得阿罗汉十六身中第几身。宣和画谱称其自谓得之梦中。疑其托是以神之,殆立意绝俗耳。选堂画并记。
-原刊载《传记文学》2013年第10期-
【聚珍文化课】 点 击 可 读
﹀
﹀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传统思想现代化 古典内容时尚化 古代趣味雅致化